失智(癡呆)症(Dementia)到今天為止,還沒有成功發展出有效預防或治療的藥物。許多的研究,紛紛開始尋找及發展”非藥物”治療的方法。
1988年美國學者羅伯特-卡茨曼(Robert Katzman),首次提出”認知儲備 (Cognitive Reserve)”的概念。在一項137位參與者,死後腦部病理切片的研究顯示,有一些參與者,雖然病理切片已經出現了失智症的病理特徵,但臨床上並沒有明顯失智症的症狀。他認為,如果認知功能或腦實質的儲備量夠大,即使腦部開始出現退化,也不一定會出現臨床失智症的症狀。因此,他提出了,”認知儲備”是大腦對於損害最強的抵抗力。增加認知功能儲備,應該可以作為預防或減緩失智症發生的一項方式。有趣的是,美國學者杰拉德-麥克林(Gerald McClearn),於1997年發表在科學(Science)期刊的研究結果顯示,一般認知功能,大約60%是由基因決定的。而另外的40%,則明顯的受到後天環境所影響。這項研究證實了,認知功能是可以藉由後天的訓練而增強。有了這些理論及研究成果,大家最常問下列3個問題:
1. 訓練那一個項目,最有幫助呢?
目前,眾多的研究結果顯示,雙語學習(Bilingualism)是一個最好的方式。雙語學習,不但涉及左右大腦的交通、知識運用、發聲、用詞、文法使用等腦部功能,同時可以訓練高階認知執行功能(Executive Function),例如:注意力及記憶力。2007年加拿大著名心理學家艾倫-比亞利斯托克 (Ellen Bialystok)的研究結果顯示,在184個臨床出現失智症狀的患者中,具有雙語能力的患者,被診斷為失智症的平均年齡為75.5歲。而使用單一語言的患者,被診斷為失智症的平均年齡為71.4歲,二者相差4.1歲。這項研究結果顯示,具有雙語能力的患者,較使用單一語言患者的發病時間,延緩了4.1歲。因此推論,語言學習有助於延緩失智症的發作。
2. 現在立刻學,還來得及嗎?
語言學習永遠不嫌晚。然而,捷克學者布蘭卡-克里莫娃(Blanka Klimova),在2017年發表了一個回顧性分析研究。在14個針對雙語學習者是否可以延緩失智症發作的臨床研究中,6個前瞻式世代研究(Prospective Cohort Study)的結果顯示效果不大。然而,另外8個回溯式的研究結果,顯示效果甚佳且顯著。雖然,因為研究方法不同,而造成結果不一致。然而,很顯然的,雙語學習時間的長短,會是一項重要的影響因素。
3. 打牌可以減緩失智症的發作嗎?
華人打麻將,西洋人打橋牌。到底打牌是否可以預防或延緩失智症的發生?這類的研究報告並不多見。然而,重複的訓練一個單一項目,當然可以增加對於做這件事情的反應及記憶力。然而,打牌的內容過於單調,因此推論打牌延緩失智症發作的效用應該有限。
現在回想一下,你國中的時候,一定學過第二國語言吧?當時可能只是為了考試用,而不知道學習語言有什麼其它的用途。現在趕快學語言,應該還來的及。還有,告訴你的孩子,要認真學習語言,老的時候會有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