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追溯精神醫學研究的源頭,大致上起源於19世紀中期,算得上是醫學領域中發展較晚的一個學門。
如果要從近代精神醫學的發展歷程中,挑出一個最為光彩奪目的年份,那麼我會選擇1976年:這一年,有兩個關鍵性研究成果誕生,開啟了精神醫學近60年的研究發展,並且大放異彩!
1976年6月,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科學家菲利普-斯曼(Philip Seeman),在著名的科學期刊《自然(Nature)》上發表了關於,“抗精神病藥物的臨床劑量與多巴胺2型受體親和力相關性”的研究結果:17個當時臨床上,常用抗精神病藥物的臨床使用劑量,與多巴胺2型受體的親和力,呈現高度的相關性。這項研究結果,不但解開了抗精神病藥物治療精神分裂症的機轉之謎,更奠定了後來新一代抗精神病藥物,開發的黃金標準:抗精神病藥物必須要與多巴胺2型受體結合。這項研究結果,也造就了抗精神病藥物的第一次分類:高強度(High Potency)與低強度(Low Potency)的抗精神病藥物。例如:氟哌啶醇臨床使用劑量介於每日5-20毫克,稱之為高強度抗精神病藥物,這類藥物容易誘發錐體外運動障礙之副作用。而氯氮平臨床使用劑量,介於每日300到600毫克,稱之為低強度抗精神病藥物,這類藥物較少誘發錐體外運動障礙之副作用。
1976年10月,英國愛丁堡大學科學家夏娃-約翰斯頓(Eve Johnstone),在著名的科學期刊《柳葉刀(The Lancet)》發表了“利用電腦斷層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CT),掃瞄了17位住院中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研究。她發現這些患者腦部的側腦室,均明顯的擴大,且擴大的程度,與認知功能的衰退有顯著的相關性。此研究結果反映出,精神分裂症患者腦部實質有萎縮的現象。這個研究開啟了精神醫學利用腦影像學技術,探討精神病患者腦部結構及功能的改變,對於精神分裂症的臨床研究,起到了重大的指導作用。
斯曼教授和約翰斯頓教授的研究結果,及相關理論(包括藥理及解剖學的概念),在不久之後,便得到了驗證,並合二為一。1983年9月,美國約翰霍布金斯大學科學家亨利-瓦格納(Henry N. Wagner),在著名科學期刊《科學(Science)》發表了一項研究:利用正子斷層掃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PET)造影人腦中多巴胺2型受體,及其在腦中分佈的解剖位置。自此,過去在實驗室中的研究結果,也開始被應用於精神醫學的臨床研究中。
到目前為止,由於並沒有一項好的動物模型可以代表精神疾病,利用腦影像學的技術,進行精神疾病的研究,已成為當代精神醫學研究中的顯學。
1976年的兩項研究成果,將精神醫學重新帶回到,現代醫學與科學的領域,並開啓了當代生物精神醫學的大門。這個年份,值得在精神醫學發展的歷史中記上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