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氮平(Olanzapine),是一個在臨床使用非常廣泛的第二代抗精神病藥物,有著極高的人氣!它在結構上類似於氯氮平和喹硫平,被歸類為噻吩苯二氮類(Thiophene benzodiazepine)。
1971年,美國禮來製藥公司就成功獲得了奧氮平的專利。1996年,奧氮平在美國被核准治療“精神異常”;緊接著的1997年,奧氮平獲得治療“精神分裂症”的適應症;之後,還獲得了“雙相情感障礙躁狂發作”等適應症。
奧氮平在臨床上有2個特性:
1. 對於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情緒症狀效果良好。
2. 有著明顯肥胖的副作用。
源於奥氮平對於情緒症狀的良好表現,禮來製藥公司進一步的將奧氮平與氟西汀(Fluoxetine)組合為奧氟合劑(Symbyax),並且獲得“治療雙相情感障礙憂鬱發作”及“頑抗型憂鬱症”的適應症。不過,也是因為副作用因素而未進一步的推廣。
奥氮平會造成很明顯的肥胖,然而,也正因為這個發現,醫師及病患對於肥胖的警覺性都大大提升了。根據後來的臨床薈萃分析研究顯示,所有的第二代抗精神病藥物,都有造成肥胖副作用的風險,只是奥氮平的比例和幅度相對比較高,這項發現也開啟了精神科醫師研究代謝症候群的風潮。也正因如此, 2007年,奥氮平被要求必須在藥品包裝上加註“奥氮平有可能造成肥胖、高血壓及其他代謝症候群的危險性”這句話。
禮來製藥公司本來也希望,奥氮平像利培酮一樣有長效針劑,然而在歐洲的臨床研究阻止了這個希望。這個研究發現,奥氮平的長效針劑,双羟萘酸奥氮平(Zypadhera)會造成病患出現無預警的暈倒,這項副作用被稱為注射後症候(Post-injection Syndrome)。這些暈倒的發生比例並不高,約為萬分之7,但是毫無規律性,也找不到原因。因此,為了安全起見,禮來製藥公司最後放棄了這個產品。
在奧氮平發展的過程中,有兩個研究非常重要:
第一個研究是2005年發表的,關於第二代抗精神病藥物療效的臨床試驗,稱為抗精神病藥物治療精神分裂症的臨床試驗(Clinical Antipsychotic Trials for Intervention Effectiveness, 簡稱CATIE)。這個研究是由美國國家精神衛生總署(National Institute of Mental Healthy, NIMH)所支持的,由於經費跟藥廠無關,所以相當中立且客觀。這個研究比較了5種當時市面上的第二代抗精神病藥物:利培酮、奧氮平、齊拉希酮、喹硫平、阿立哌唑及一種第一代抗精神病藥物:奮乃靜(Perphenazine)。結果顯示:奧氮平是這些藥物中,病患服用最久、效果最好及最能被病患接受的抗精神病藥物。然而,奧氮平也有著最為顯著且遠高於其它抗精神病藥物的副作用:肥胖。
第二個研究也是於2005年公布:利用磁振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Image, MRI)長期追蹤,接受奧氮平及氟哌啶醇治療精神分裂症病患的側腦室,及大腦灰質體積的變化。這也是第一個利用磁振造影,長期追蹤精神分裂症患者腦部變化的研究。該研究總共入組了263位病患,隨機雙盲追蹤104週(即2年),奧氮平的使用劑量為每日5到20毫克,氟哌啶醇則為每日2到20毫克,同時,每位患者也都進行了認知功能的評估。結果顯示:服用氟哌啶醇的病患,腦部體積下降的比較明顯;而服用奧氮平的患者,腦部體積的縮小,較不明顯,暗示奧氮平有防止腦組織退化的作用。這個研究開創了藥物影像學研究的新領域。不過,這個研究的結果,始終沒有被後來的研究所重現。
奧氮平的臨床療效良好,是它被許多醫生所愛用的主因。在奧氮平發展的歷史中,我們不但學習了藥物造成的代謝症候群,而且讓精神科醫生進一步的學習了如何去處理代謝症候群。奧氮平的出現,使得精神科在重返現代醫學的道路上,又向前邁出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