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憂解,也就是氟西汀(Fluoxetine),相信4、5年級的醫師都不陌生。一般人對它的第一印象就是:一個很普遍使用的抗憂鬱劑、為美國禮來製藥公司賺取了大筆的銀子。然而,百憂解的出現,改變了近代精神科的歷史。
1950年代,三環抗憂鬱劑上市前,憂鬱症是重症,英文是Melancholia,翻譯中文是”內因性的憂鬱症”。大部份的病人都住在精神科醫院,進行電休克治療。有了三環抗憂鬱劑後,藥物治療開始受到關注。因為三環抗憂鬱劑主要作用於腎上腺素,因此腎上腺素異常,成為當時研究憂鬱症的主流理論。不過,這類藥物有一個最大的致命傷,就是有造成心臟傳導異常的風險。
1970年代,美國禮來製藥公司,以科學家黃大衛(David Wong)為首的一個研究群,開始研發新一代抗憂鬱劑。其主要目的,是降低三環抗憂鬱劑造成心臟傳導異常的副作用。值得一提的是,黃大衛是出生於香港,台灣大學畢業的高材生。1972年他們合成了一個代號為”Lilly 110140”的化合物。這個化合物後來被命名為氟西汀。
1983年,華爾街日報引用了禮來製藥公司發言人的聲明,他們所研發的氟西汀,在治療憂鬱症的效果上,並不特別顯著(看看別人的科學,藥業不會吹牛的)。然而,1987年,在氟西汀獲得美國核可治療憂鬱症上市後,出乎禮來公司的預期,氟西汀在市場上熱賣。主要的原因,在於這個藥物比較安全,肥胖的副作用也較少。氟西汀在1990年達到全美國精神科藥品的銷售冠軍。同時,有人出書描述此藥,不但可以治療輕度憂鬱症,改變個性,讓人變得活潑、外向,更可以獲得長官的賞識,在職場升官發財。甚至將其拍成電影,一時蔚為風潮,全球為之瘋狂。更有趣的是,研究發現氟西汀對於血清素轉運器有很強的抑制作用,因此有了血清素轉運器回收抑制劑(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s, SSRIs )的號稱。不過,值得一提的是,在學術界,SSRIs的概念,從來沒有被正式的認可過,而是藥廠透過廣告直接將這個訊息傳遞給病患的。
隨著氟西汀的熱賣,許多藥廠也紛紛進行類似藥物的研發,因此有了”五朵金花”的暱稱。包括,美國輝瑞製藥的舍曲林(Sertraline)、英國葛蘭素史克製藥的帕羅西汀(Paroxetine)、比利時亞培製藥的氟伏沙明(Fluvoxamine)、丹麥林北製藥的西酞普蘭(Citalopram)。這五個藥物中,以舍曲林及西酞普蘭對於血清素轉運器有較高的選擇性,因此較為單純。其它三個藥物的藥理機制,則相當複雜,臨床上每個人的反應及療效也不太一樣,每個醫師的選擇也沒有依據,因此造成臨床上藥物的選用有很大的差異。SSRIs的故事,一直到1993年美國惠氏製藥的文拉法辛(Venlafaxine)上市而告終。
總結氟西汀對於精神科歷史造成三大衝擊:
1. 改變了社會大眾對於精神疾病的看法:降低社會大眾及病患本身對於精神疾病的標籤化,使得社會大眾更能接受精神疾病的惠者。
2. 改變了對於臨床憂鬱症的觀念:過去醫學界認為憂鬱症是重症,在有了氟西汀後,出現了輕型憂鬱症的概念,改變了社會大眾對於憂鬱症的看法。不過,也出現了一些反面的意見,例如,有些學者就認為氟西汀有被過度使用,甚至濫用的疑慮。
3. 揭開了近代生物精神醫學的序幕:由於血清素(Serotonin)理論的盛行,社會大眾對於精神疾病腦中化學不平衡(Chemical Imbalance)的理論更加了解,精神疾病不只是心理的問題,而是腦部化學物質的改變所造成,有人甚至將氟西汀上市後的年代,稱為腦的年代(Decade of the Brain),生物精神醫學自此大行其道。
在80年代氟西汀剛上市的時候,憂鬱症的治療,幾乎別無選擇,一律使用氟西汀。這也是今天氟西汀深深的留給人們的印象。氟西汀在精神科歷史上的重要性,可能不只在於藥物療效或銷售記錄,更在於改變了人們對於精神疾病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