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眠藥(Hypnotics),顧名思義就是能讓人睡眠的藥物。英文的命名,是來自於希臘神話中的睡神(Hypnos)。在古希臘時代,就記載著人們的”失眠(Insomnia)”。當時的處理方式,是藉由喝酒或是使用嗎啡來幫助睡眠。這兩種物質也算是第一代的安眠藥吧!
時至今日,我們知道這兩樣物質都不是失眠的好朋友。雖然兩者都可以讓人們快速入眠,然而,兩者對於後半段的睡眠並沒有幫助。酒精可能引起戒斷症候,使得睡眠變的中斷;嗎啡更有可能因為減少深層睡眠,而不斷的做夢,造成睡眠品質不佳。臨床上嗎啡成癮的患者,有時候反而會出現嗎啡失眠(Morphine Insomnia)。有趣的是,嗎啡的英文命名—”Morphine”,是源自於希臘神話中的夢神— Morpheus。由於這兩種物質也具有呼吸抑制的作用,因此,拿它們當作安眠藥是相當危險的。
1864年德國化學家阿道夫-馮-拜爾(Adolph von Baeyer ),也是德國拜耳藥廠的創始者,利用尿素(Urea)及丙二酸(Malonic Acid)合成了一個新的化合物,因為是在聖人芭芭拉紀念日(Saint Barbara’s Day, 12月4日)所合成,因此取名巴比妥酸(Barbituric Acid)。1903年,他進一步的將此化合物,純化為具有中樞神經作用的巴比妥類藥物(Barbiturate)。他發現巴比妥類藥物具有良好鎮定的效果,因此,將其當作安眠藥使用,這也可稱為是第二代的安眠藥。拜耳也因為這個發現,獲得了1905年的諾貝爾化學獎。不過這類藥物有幾個重大缺點,隨後也被放棄當作安眠藥:
1. 毒性太強,過量時,容易致死。
2. 誘發肝臟代謝藥物的酵素,會影響其他藥物的代謝。
3. 抑制呼吸。
1955年,瑞士羅氏(Roche)藥廠的研究員,利奧-斯特恩巴赫(Leo Sternbach)在清理實驗室時,意外的發現了已合成但是從未被測試過的化合物”氯二氮平(Chlordiazepoxide)”。由於此化合物具有良好的鎮靜效果,羅氏藥廠將其於1960年上市,做為安眠藥使用,也就是現今仍然在使用的安眠藥—利眠寧(Librium)。不過,由於此藥安眠效果較差,為了改善此類藥的效用,新合成的化合物-苯甲二氮䓬(Diazepam)於1963年上市,商品名為煩寧(Valium)。此類藥物可以被稱為第三代的安眠藥。由於臨床上對於失眠及抗焦慮的療效良好,在1970年代,曾經是全世界處方量最多的藥物。
此類藥物作用於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簡稱GABA)受體,臨床上有良好鎮定、安眠、抗癲癇、抗焦慮及肌肉放鬆的做用,因此被大量的使用。此類藥物雖然增加了安全性,但是仍有下列缺點:
1. 潛在的成癮性:但臨床上不常見。
2. 影響記憶力:必須強調的是,雖然這類藥物會影響記憶力,但並不代表這類藥物會引發失智症。如果服藥後造成記憶力不佳,通常換用其他藥物即可解決此副作用。
3. 白天昏睡的現象。
為了繼續改善此類藥物的療效及副作用,1980年代末期出現了Z藥(Z-drug)。這類藥物的特性是效果快,作用時間短。第一個藥物是1989年上市的唑匹可隆(Zopiclone),商品名為宜眠安(Imovane),由英國核可使用。接著是法國賽諾菲的唑吡坦(Zolpidem),商品名為斯蒂諾斯(Stilnox)。由於這類藥物不容易出現白天昏睡的現象,因此迅速的被普遍使用,特別是年輕的族群。然而,經過數十年使用經驗的累積,醫師們逐漸的發現,這類藥物因為影響到睡眠的初期,往往會造成夢遊及記憶力明顯的變差。這兩項副作用,又以斯蒂諾斯為特別明顯。因此,在使用上必須非常的小心,斯蒂諾斯也不建議當作第一線安眠藥使用。此類藥物可以被稱為第四代的安眠藥。
每個藥物都不是完美的。安眠藥同時都具有安眠、鎮定、抗焦慮、肌肉鬆弛等作用,只是每個藥物對每項症狀的效果大小不一。例如,心臟科醫師喜歡使用贊安諾(Xanax),就是因為其抗焦慮效果較好,但是安眠效果就不怎麼樣了。
失眠是一個非常普遍的問題,科學家也不斷的研發及改進安眠藥。雖然安眠藥仍然有許多問題,但是,整體而言,目前臨床上所使用的安眠藥,均為安全且有效的。不過,正確的使用及了解安眠藥的特性才是最重要的。安眠藥的處方,看似簡單,其實充滿了高深的學問,開藥醫師不可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