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在門診常被問到的問題。
現代人心理壓力大。然而,心理壓力,是一個抽象的名詞,每個人解讀不同。壓力有可能來自負面的,例如,男女朋友分手。壓力也可能是來自於正面的,例如,升官發財。然而,壓力的好壞並不能彼此抵銷,而是加成的。
過去的研究顯示,輕微的壓力具有正向作用,但過高或長期的壓力,反而會損壞體內的器官及系統,因而出現身體不適的症狀。隨著醫學的進步,近代的研究顯示,隨著壓力的增加,體內本來正常分泌的荷爾蒙,也會顯著的增加,這些濃度增加的荷爾蒙,就是造成器官及系統損害的元兇。
人體在過高的壓力下,有3個系統會出現異常,而造成身體不適;
1. 神經系統:人體的神經系統分為中樞及周邊兩部份。周邊神經系統包括:體神經及自律神經系統。心理壓力增加時,自律神經系統容易失調,因此會出現許多身體的症狀:例如心跳快、胸悶、盜汗、便秘或頭暈等症狀。
2. 內分泌系統:大腦的正中央,有一區域稱為下視丘,往下連結到腦下垂體,腦下垂體會釋放許多不同類型的荷爾蒙。透過荷爾蒙,可以調控周邊器官,而形成了一個完整的內分泌系統。心理壓力過大時,荷爾蒙的分泌會異常,因而導致身體症狀。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壓力大時,女性因荷爾蒙的改變而造成月經異常。
3. 免疫系統:1972年美國學者拜倫-瓦克斯曼(Byron Waksman)提出”淋巴活化因子(Lymphocyte Activating Factor)”,也就是發炎因子。發炎因子又可分為發炎及抗發炎因子二大類,二者間具有平衡的作用。目前的研究發現,在過度的壓力下,發炎因子可以誘發許多心理疾病,例如,憂鬱症、焦慮、失眠、甚至肥胖。值得一提的是,拜倫的父親賽爾曼-瓦克斯曼(Selman Waksman)也是研究免疫學的先驅,並獲得1952年的諾貝爾醫學獎。
在20世紀前的心理學,因為顯著的受到心理學大師弗洛伊德的影響,人們認為心理與身體是平行的。而從上個世紀末開始,透過科學的研究,結果都顯示心理與身體具有明顯的互相影響。例如,癌細胞會釋放出發炎因子,而造成癌症患者的憂鬱。這些研究顯示心理與身體的互動,不單是心理層面,而已經有生物指標可以證實彼此之間的互動。
當你了解了這些人體生理的變化後,就不難了解,為什麼壓力大時,藥物可以降低因壓力過大所造成的身體不適。最近的研究顯示,抗憂鬱劑能夠阻斷發炎因子的作用,達到治療憂鬱症的效果。此外,安眠藥,抗精神病藥物及情緒平穩劑等藥物,都有相同的發現。因此,藥物的確可以改善因壓力過大所誘發的情緒失調。這不是安慰劑的效用,而是真正的藥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