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情緒不好,睡不好,就診時,最喜歡問的2個問題是;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的?應該做什麼檢查,才能找出病因呢?
在回答這個問題前,你必須先要對大腦有些了解。一般而言,人類的大腦有三種型式;
1. 解剖腦:這是大家最熟悉的腦,描述大腦的結構。例如,海馬回,額葉或基底核等區域。這些區域可以透過電腦斷層(CT)、磁振造影(MRI)來檢測。不過,許多腦區間的界線並不明顯,因此,這些影像檢查也並不容易確認完整的區域。一般精神疾病,腦部結構不會有明顯的變化,因此精神科醫師並不常使用這些影像做為診斷工具。只有在懷疑腦部結構有變化時,例如腦瘤,才會安排這類檢查。
2. 功能腦:每個腦區具有多項的功能,而某些複雜的腦功能,是由數個腦區形成一個迴路所共同完成。例如語言功能,需先激活管聽力的腦區,經過神經網路的傳導,將訊息傳達到說話的腦區,才可以完成整個語言功能。這些迴路,可以透過功能性磁振造影(fMRI)來檢測。然而,這類的影像檢查,目前仍然停留在研究階段,臨床實用價值不大。
3. 化學腦:由腦中化學物質所構成,例如多巴胺或血清素等。這些化學物質在腦中的分佈位置,不一定與解剖腦或功能腦一致。重要的是,目前並沒有適當的測量工具及方法。有些醫院利用周邊血液測量,但因干擾因素太多,結果並不可信。利用核子醫學的正子或單光子造影檢查(PET or SPECT),是目前臨床上最可被接受的檢查。然而,正子造影檢查缺乏適當的造影劑,而單光子造影雖然已經被臨床所使用,例如,Tc99-TRODAT造影多巴胺轉運器,輔助診斷巴金森氏症。然而,這兩種檢測方式,因為解析度及一致性太差,檢測結果只能用於參考。
目前臨床上對於解剖腦及功能腦,都有不錯的檢測技術,然而,檢測結果對於精神疾病並無幫助。相反的,雖然化學腦與精神疾病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目前仍然沒有可靠檢測化學腦的工具。這就是為什麼精神疾病到目前為止,都沒有適當的腦部檢查。
精神科醫師對於病患的治療,往往都是先給予藥物治療。這些藥物就是在調控腦中的化學物質,視病患對於藥物的反應,預判腦中化學物質的變化,而給予後續的治療。這也說明了,為什麼許多病患在精神科看診時,醫師都會先給一些藥物,做為測試之用,而沒有先給予腦部的檢查,造成病患認為自己是醫師試藥的白老鼠。其實不然,醫師在用藥治療病患時,會依據自己的藥理知識,臨床經驗及思考邏輯,給予病患最適當的藥物,這也是目前精神科藥物治療病患的標準方式。
如果你去精神科看診,吃了醫師開立的藥物後有不舒服,不要隨便換醫師,應該回到原來的醫師看診,與醫師一起討論自己的用藥,並做為醫師在後續調整藥物時的參考,才是正確的看病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