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8. 5項就醫常見的檢查,你了解嗎?

閱讀人數
90

就醫時,醫師常會安排很多不同的身體檢查。可是,你可能從來沒有仔細了解過這些檢查結果所代表的意義為何,或以為檢查是萬能的。不過,身體是自己的,你還是學習一下吧!

就醫時,最常見的5個檢查:

1. X光:1895年德國物理學家威廉-倫琴(Wilhelm Röntgen)在研究陰極射線管時發現了一道螢光,在反覆的研究這道螢光後,他提出這道螢光是第一次被人類所發現,稱之為X光。X光能夠穿透身體組織,適合身體組織密度強烈對比的部位,例如,肺部、骨頭、牙齒或體內金屬物體。然而,X光檢查只是定性,不能定量。早期曾用於腦部檢查,但是影像效果不佳。倫琴因為這項發現於1901年獲得第一屆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值得一提的是,美國學者赫爾曼-馬勒(Hermann Muller)在1927年發現X光暴露的劑量越高,造成體內突變的數目就越多,而提示了X光的危險性,因而獲得了1946年的諾貝爾醫學獎。

2. 超音波或超聲波(Ultrasound):超音波是利用音波的反射檢查體內組織或器官,並不具有放射性。人類聽覺的頻率約2萬赫茲,超音波所使用的頻率則約2到13百萬赫茲,故稱為超音波,臨床使用既方便又經濟。1942年奧地利醫師卡爾-杜希克(Karl Dussik)第一個將其用於腦部檢查,但是檢查結果不佳而不再使用。然而,超音波用於一些軟組織,例如,腹部內臟,眼睛或胎兒檢測,結果甚佳又安全。

3. 電腦斷層(CT):電腦斷層是利用外在的放射線穿透身體來檢查體內的器官。1972年由英國工程師高弗雷-豪斯費爾德(Godfrey Hounsfield)及美國工程師阿蘭-科馬克(Allan Cormack)共同發明,並一起獲得1979年的諾貝爾醫學獎。雖然,電腦斷層大部分的功能已經逐漸的被磁振造影(MRI)取代,然而,電腦斷層對於不同組織密度的器官具有良好的區別性,電腦斷層用於骨頭與肺部的檢查是無法被取代的。

4. 磁振造影:磁振造影是利用電線線圈通過電流後產生磁場,在重組水分子的排列後,利用回聲的方式呈像。對於含水量高的組織,具有絕佳的臨床應用,且不具有放射性。由於磁振造影的解析度遠優於電腦斷層,因此幾乎取代了電腦斷層。磁振造影的發展是一個非常複雜的過程,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美國化學家保羅-勞特伯(Paul Lauterbur)1971年利用磁場梯度,獲得空間訊息。1980英國物理學者彼得-曼斯菲爾德(Peter Mansfield)更精進了影像技術,使得磁振造影有了3度空間呈像,增加了解析度,對於體內的器官看的更清晰,兩人共同獲得了2003年諾貝爾醫學獎。

5. 正子掃描(PET):正子掃描在眾多檢查中是難度最高也最複雜。將帶有微量放射活性的藥物注入人體,藉由此放射活性所放出的正子(Positron)呈像。正子掃描與磁振造影呈像的方式完全不同,臨床用途當然也就不一樣。簡單的說,正子掃描結合了5次諾貝爾獎的研發成果;1903年物理獎-放射活性、1935年化學獎-人工放射活性、1936年物理獎-正子的發現、1939年物理獎-迴旋加速器的發展、1943年化學獎-微量放射同位素。正子掃描利用去氧葡萄糖(18F-deoxyglucoxse, FDG)造影,對於已罹癌患者的追蹤檢查,極具臨床價值。然而,目前許多健康身體檢查,將正子掃描用於正常人癌症篩選,因為”偽陽性”太高,是既浪費又不實際的做法。正子掃描最大的問題是,大部分的醫院目前都無法自行生產適當的造影藥物,以致於無法真正的發揮正子掃描的功用。

每個患者都會接受到許多檢查,然而,大部份的患者對於檢查的機轉並不清楚,以為有檢查就可以了。花點時間了解這些檢查,對自己會有極大的幫助。此外,本文介紹的5項檢查,有3項具有放射性,2項沒有,別搞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