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人問我,他的心理健康嗎?經過我的治療後,病情已完全康復,可以幫他開個心理健康證明嗎?初次見面的朋友,聽說我是精神科醫師,也都急著撇清的說自己心理很健康,不需要找我。什麼樣的心理狀態才是真正的心理健康呢?
1946年世界衛生組織(WHO)提出心理健康的定義:心理健康是一種覺得自己有能力,能夠應付正常的壓力,工作上具有生產力及足夠的能力,並具有隨時準備好對社會作出貢獻的幸福感(Well-being)。但請注意,不是沒有精神或心理疾病就代表是心理健康。
1993年美國學者布魯斯-麥克尤恩(Bruce McEwen)和艾略特-斯泰拉(Eliot Stellar)創造了”變動負荷(Allostatic Load)”一詞,也就是指個體隨著暴露於重覆或慢性壓力累積所造成的心理負荷。人們在每天的生活中,會受到很多的壓力,而慢性的壓力或反覆的生活事件會逐漸的引起身體的不適。然而身體也會利用自身調適的能力,不斷的進行體內狀況的調整以應付外來的壓力。如果身體成功的調適,就不會進入疾病狀態,反之,如果身體無法成功的調適,最後終將走上疾病一途。
在身體調適壓力的過程中,體內的神經內分泌及免疫系統會被活化,這兩個系統的過度活化會造成體內細胞的病變。在還未正式進入疾病前,這時的身體狀態稱為”亞健康”。亞健康在臨床上的表現,主要是個體時常覺得身體不舒服,但是在醫院所做的檢查指數都正常,這就是”亞健康”。依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推估,全世界有20%的人是處在疾病狀態,5%的人是處在健康狀態,剩餘的75%則是處在亞健康狀態。
2001年美國學者利用”變動負荷”的概念,追蹤了1189位70-79歲正常人常見可能損害健康的10個危險因子,結果發表在著名期刊”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他們發現,變動負荷數值較高的人,在追蹤7年後的死亡率、認知功能下降率及身體功能退化率,都較變動負荷較低的人來得顯著,且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率也較高。這個名為”麥克阿瑟成功老化的研究(MacArthur Studies of Successful Aging)”是第一個大規模,長期追蹤亞健康族群變動負荷生物指標預測疾病發生的研究,此結果開拓了醫療人員對於疾病發生的新思維。
我的研究團隊最近正開始發展”亞健康族群”的生物指標,例如,細胞甲基化、色氨酸代謝系統。這些指標未來都有極大的潛力發展為亞健康族群早期預測疾病的重要指標。(更多內容可參考-周教授心理客廳網站-心靈商舖-www.avd2020.com)。
許多人都認為心理或生理的問題是黑白分明的,然而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心理與生理間的區隔已經逐漸變得模糊,而利用生物指標的研究成果,可以發現心理與生理彼此間,互相交織成一個非常複雜的共生系統。
如果你問我,你是健康的嗎?老實說,我也不清楚,因為醫師在接受醫學教育的過程中,只有被教導如何看病,而沒有接收到真正健康的概念。相信未來在亞健康生物指標的發展下,將有助於醫師改變對疾病的看法,讓病患在還沒有發生疾病之前,利用生物指標預測身體的變化,降低細胞所受的壓力,相信這才是真正醫療的目的,也是大家所引頸期盼的醫療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