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以為失眠就是睡眠障礙,這是不正確的,失眠可能是一個診斷,也可能是與其它身體疾病並存的一個症狀。根據美國睡眠醫學會的調查,大約有30%的美國人,每晚睡眠少於7小時,而超過70%的美國高中生,每晚睡眠少於8小時。顯然,在現代社會中,大部份的人處在睡眠不足的情況確實是個不爭的事實。
睡眠障礙的診斷主要是依據2014年出版的國際睡眠障礙分類第三版,將睡眠障礙分成7大類,涵蓋了60個次診斷:
1. 失眠:主要分成短期或慢性失眠。短期失眠常與生活壓力有關,慢性失眠則好發生於老年人與停經前後的婦女。短期失眠可以短暫的服用安眠藥,而慢性失眠則通常需要合併藥物及認知行為治療。
2. 睡眠相關呼吸障礙:代表性的診斷是阻塞型睡眠中止,也是大家耳熟能詳的(OSA),時常因為呼吸停止而中斷睡眠。
3. 中樞型的過度嗜睡障礙:白天過度昏睡,包含了第一型及第二型昏睡症(Narcolepsy)及原因不明的克萊恩-萊文綜合症(Kleine-Levin Syndrome),此症又被稱為”睡美人症”。
4. 節律覺醒睡眠障礙:時常因為時差或夜間工作所造成。
5. 異型睡眠障礙:通常在睡眠中出現一些複雜的行為,或是經歷一些情緒性的夢境而造成不悅。此類診斷又以快速動眼期為基礎分二類:
A. 非快速動眼期:包括了混亂的覺醒、夢遊、惡夢、暴食。
B. 快速動眼期:包括了快速插入清醒期而出現的異常抖動、睡眠癱瘓症、惡夢。近年來有一個新的診斷稱為” 快速動眼期睡眠行為障礙(REM sleep behavior disorder)”,男性患者占了9成,且首次發病多在中年以後。大多數患者會在睡夢中叫喊或拳打腳踢,甚至摔下床,對自己或同床伴侶造成很大的影響。臨床上可見到帶著黑眼圈的太太「押著」先生前來就醫,說她不敢和先生同床睡覺。除了病因不明外,服用阻斷血清素回收類的抗憂鬱劑也可能是造成此障礙之原因。
6. 睡眠相關運動障礙:睡眠中出現反覆刻板的動作而影響到睡眠,不寧腿或反覆的抽筋是常見的診斷。病人主觀上不一定能夠感受到這些異常的運動,但是睡眠卻受到極大的影響。
7. 其它睡眠障礙:與環境有關的睡眠障礙。
造成失眠的原因是多樣化的,往往很難找出原因。較常造成失眠的原因可有下列4種:
1. 過敏合併呼吸道的問題:因過敏造成呼吸困難而影響睡眠,通常與季節有關。
2. 頻尿:通常與荷爾蒙失調或泌尿道疾病有關,例如:前列腺肥大、泌尿道感染。
3. 慢性疼痛:關節炎、肌膜炎、頭痛、下背痛等,慢性疼痛往往讓人無法入眠。
4. 壓力與焦慮:壓力是造成年輕人無法入眠最重要的原因,所以保持正常的生活習慣很重要。
睡眠是人類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項生理活動,上帝造人的時候,將人類每日生活24小時中的1/3擺在睡眠,可見睡眠之重要性。睡眠不佳往往也會影響到身體許多的功能,例如情緒調節、注意力、組織的修補能力及免疫力等。醫學界過去對於睡眠的了解甚少,近年來,透過各種人工智能的裝置,可以偵測到睡眠的變化,這才開始關注到睡眠對於人體的重要性。然而,睡眠障礙的治療相當複雜,一般人的印象就是吃安眠藥,然而,不同的病因應該有不同治療的方式,除了藥物治療外,良好的生活形態才是改善失眠最佳的方式與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