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簡稱PTSD。每次發生重大災難後,都有人問災民或救難人員會不會有PTSD?到底什麼是PTSD?
PTSD是70年代越戰結束後,80年代所出現的一個新名詞,也是一個全新的精神疾病診斷。越戰後,美國許多退伍大兵回到家園後,出現了焦慮及憂鬱等症狀,而這些症狀可以嚴重到影響其社會功能,無法融入社會,找不到工作,甚至造成酒、藥癮等嚴重的社會問題。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政府及醫界開始行動,協助這些大兵重新開始新的生活。
1980年,美國精神醫學會診斷及統計手冊第III版(DSM-III),正式的加入了PTSD這個診斷。在眾多精神疾病診斷中,這是一個非常特別的診斷,因為所有的診斷都是針對人,只有這個診斷是針對事。概念上,一個人若是遭遇了一個具有”毁滅性的壓力(Catastrophic Stress)”,而這個壓力是常人無法承受的,接下來就會出現許多心理及生理的症狀。
什麼是毁滅性的壓力?
常見的例子:戰爭、酷刑、強暴、大屠殺、或大型的自然災害:地震、颶風、火山爆發、工廠大爆炸、飛機失事、大型車禍等事件所產生的壓力。這些壓力明顯的不同於日常生活中痛苦的生活事件,例如:離婚、經商失敗、被人拒絕、嚴重疾病、嚴重財務危機等生活事件。2013年出版的精神疾病診斷及統計手冊第5版(DSM 5)中,將生活中痛苦事件所造成的壓力列為”環境適應障礙”而非”PTSD”,而PTSD 也不再屬於焦慮性疾患的分類,而是獨立出一個單獨的診斷類別。
在DSM III中PTSD的主要症狀可分為3大類:
1. 侵入性負面的信念與反芻思考方式(Intrusive Recollections):強迫及反覆性的出現不想要且不舒服的記憶、惡夢。白天則會頻繁出現”倒帶式”回想過去不愉快的影像。
2. 對事物的迴避及麻木(Avoidant/Numbing symptoms):負面的認知及情緒、無法思考,一旦回想過去與壓力相關的事件,就會出現極度的恐慌,並出現過度的自我責備或抱怨是因為他人錯誤而造成這個創傷。
3. 過度警醒(Hyper-Arousal):容易驚慌、提不起精神、注意力不集中,提到創傷相關的事件,就會出現身體快速的反應及抖動。
到了DSM 5時,增加了第4類的症狀:
4. 缺乏愉快感及容易煩躁(Anhedonic/Dysphoric):對外界冷漠、容易煩躁及發脾氣,甚至出現破壞或攻擊行為。
通常診斷PTSD時,上述症狀至少要持續一個月。除了直接受到死亡的威脅或傷害外,間接的威脅,例如至親受到巨大的威脅或是救難人員參與救災等,都可算是受到重大壓力。至於透過影音所看到的症狀,就不能視為診斷PTSD的壓力了。值得一提的是,壓力的耐受性是有個體差異性的,每個人對於壓力的反應也不一樣。最近一份美國疾病調查的研究顯示,PTSD在美國的盛行率約為3.6-9.7%,而在一些長期戰爭的地區,例如柬埔寨或衣索比亞,則可高達20%以上。
目前並沒有什麼特別有效治療PTSD的方法,一般的生活事件,因為人們的適應性,經過一段時間是可以調適過來的,但是對於突發性巨大的壓力,人們往往無法有效的調適。根據生物學的研究顯示,PTSD的患者,內分泌系統會因巨大的壓力而被完全的破壞,因而造成壓力賀爾蒙”皮質醇”的下降,而長期處在慢性壓力下的人,透過身體的逐漸調適,壓力賀爾蒙”皮質醇”反而是上升的。因此目前PTSD的主流治療方式,仍以藥物治療為主,例如:抗憂鬱劑SSRI,而會談及認知行為治療則可用於輔助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