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對於”憂鬱症”這個名詞都耳熟能詳,而在精神科診斷手冊中,憂鬱症涵蓋了9個症狀,除了兩項主要的核心症狀:情緒低落及對事情提不起興趣外,其它7項症狀,只要再有3項,症狀總數達到5項,症狀持續達兩週,且這些症狀已經明顯的影響日常生活,就可診斷為憂鬱症了。
然而,在實際的臨床工作中,憂鬱症的發作可以分為”單向憂鬱發作”或”雙向情緒障礙憂鬱發作”。所謂單向憂鬱發作,就是一生中只有發生過憂鬱,稱為單向憂鬱發作;如果過去曾經發生過”躁狂或輕躁狂”,則現在發生的憂鬱,就稱為雙向情緒障礙憂鬱發作。這兩種憂鬱發作有兩點差異;
1. 臨床症狀表現不同:單向憂鬱發作的患者,症狀比較”典型”,例如,失眠、食慾下降;雙向情緒障礙憂鬱發作的患者,臨床症狀則常出現睡眠過多或食慾增加的現象,這種憂鬱發作,往往被稱為”非典型憂鬱發作”,而此型
憂鬱發作在日後也有較高之比例出現”躁狂或輕躁狂”發作。
2. 治療用藥不同:許多研究認為,影響血清素的藥物,可能會誘發”躁狂或輕躁狂”發作,因此在治療雙向情緒障礙憂鬱發作或疑似患者時,選用的抗憂鬱劑應盡量避免會影響血清素的藥物,以避免誘發”躁狂或輕躁狂”。
西元1969年英國知名藥廠葛蘭素史克(GlaxoSmithKline)開始研發新一代的抗憂鬱劑,主要是要發展一個針對疲勞或對事情提不起興趣等症狀的抗憂鬱劑,安非他酮(Bupropion)就此誕生。其簡單的發展歷史如下:
1. 西元1985年美國核可安非他酮治療憂鬱症,其商品名為威克倦(Wellbutrin IR)。因為此藥之半衰期短,上市的劑型又為立即釋放劑型(Immediate Release, IR),每日需服藥3次。
2. 西元1986年因為發現服用此藥的患者,出現了癲癇的副作用而被停用,直到西元1989年因為了解癲癇副作用是因藥物建議劑量過高所致(每日450毫克),因此在降低建議劑量後又重新回到市場。
3. 西元1996年上市了第一個緩慢釋放劑型(Sustained Release, SR),因此,此藥可以由每日使用三次降為兩次。
4. 西元1997年核可安非他酮用於戒菸,然而很多戒菸者在戒菸門診領到的是抗憂鬱劑,都拒絕使用此藥,因此藥廠就用同樣的成份另命新名為 “載班(Zybane)”。
5. 西元2003年第二個緩慢釋放劑型XL(Extended Release)上市,此劑型可以一天只服用一次,在西元2006年此劑型被核可治療 “季節性情感障礙(Seasonal Affective Disorder)”。
6. 西元2012年美國法院判決葛蘭素史克因為不當促銷安非他酮而裁罰20億美金,主要原因是因為安非他酮除了可以治療憂鬱症,還有幾項”超適應症”的使用,包括了:減肥、改善因血清素類抗憂鬱劑所誘發的性功能障礙(主要是射精困難)及注意力不集中。
安非他酮常被歸類於多巴胺及腎上腺素回收抑制劑(Dopamine and Norepinephrine Reuptake Inhibitor, NDRI)類的抗憂鬱劑,然而,大腦影像學的研究顯示,安非他酮對於多巴胺轉運器的佔有率極低(大約10%),因此主要的作用可能是透過腎上腺素轉運器的作用。然而,目前並沒有適當造影腎上腺素轉運器的技術,因此其詳細的藥理機轉,仍無定論。
臨床上適當使用的時機:
1. 非典型憂鬱症。
2. 懷疑患者可能會被血清素類抗抑鬱劑誘發”躁狂或輕躁狂”時。
3. 懷疑患者可能因血清素類抗抑鬱劑誘發性功能障礙時。
4. 焦慮或腸躁症。
安非他酮可能會誘發手抖的副作用,不過這個作用是可逆性,藥物停用即可恢復,只是有些病患須要較長時間恢復。總而言之,安非他酮在治療非典型憂鬱症是一個不錯的選擇,療效不錯,副作用不多,值得試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