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以前的抗憂鬱劑,主要是圍繞在化學結構式具有三個苯環的”三環抗憂鬱劑”。80年代氟西汀上市後,精神科醫生對於憂鬱症的看法產生了革命性的改變,普遍認為憂鬱症也可以是輕症,一般上班族都可能會發生憂鬱症。因為用藥市場逐漸擴大,許多藥廠紛紛投入新一代抗憂鬱劑的研發,其中就出現了一個與其它所有抗憂鬱劑截然不同藥物,米氮平(Mirtazapine)。
1989年美國藥廠歐嘉隆(Organon)根據”四環抗憂鬱劑”的結構合成出米氮平。因為這個藥物的出現,使得抗憂鬱劑產生了一個新的類別,稱為”正腎上腺素與特殊血清素受體抗憂鬱劑(Noradrenergic and Specific Serotonergic Antidepressant, NaSSA)”。這個藥物最重要的藥理作用是阻斷中樞神經正腎上腺素α2受體,造成正腎上腺素與血清素的釋放增加,達到治療憂鬱症的效果。在我們過去使用眾多的藥物中,只有降高血壓藥物”可樂定(Clonidine)”作用於此受體,但是可樂定是正腎上腺素α2受體的激動劑,因而可以減少正腎上腺素的釋放進而達到降低血壓的目的。
米氮平除了作用於正腎上腺素受體外,還直接作用在幾個其它血清素(5羫色胺)受體,包含了血清素1A,2及3三個亞型受體。這也解釋了,為什麼臨床研究顯示米氮平的起效作用特別快,可能是因為米氮平同時增加了正腎上腺素與血清素的釋放,及直接作用於受體。值得注意的是,米氮平對於組織胺第一型受體也有很強的親和力,這個作用往往被大家所忽略。
米氮平的藥物副作用與一般抗憂鬱劑非常的不同,主要的副作用有下列3個。有趣的是,很多醫師將這些副作用當做臨床用途使用:
1. 增進食慾:精神科醫師對於可能會增進食慾的藥物都避之唯恐不及,因為容易造成病患的肥胖,因此精神科醫師很少使用米氮平。然而,癌症的病患,因為胃口較差,因此腫瘤科的醫生倒是滿常使用米氮平的。值得注意的是,米氮平造成血脂肪增加的比例比其他抗憂鬱劑來得明顯,所以服用米氮平,必須定時追蹤血脂肪。
2. 昏睡:容易造成昏睡是米氮平的另外一個特性,可能是因為米氮平具有很強阻斷組織胺第一型受體的作用。這就好像是感冒時,醫師會開立抗組織胺治療流鼻涕、鼻塞等症狀,然而服用感冒藥後,許多病患都會很想睡覺,這就是阻斷組織胺第一型受體的作用。有趣的是,如果給予米氮平只是為了改善病患睡眠的問題,病患直接服用抗組織胺就好了,是不需要米氮平的。
3. 頭暈:服用精神科藥物後出現頭暈的現象,常見的原因是因為精神科藥物常具有阻斷正腎上腺素α1受體的作用,而造成血壓降低引起頭暈的現象,而米氮平是正腎上腺素α2受體的激動劑,有可能造成血壓升高,因此服用米氮平後出現頭暈的現象,要先量血壓。
整體而言,米氮平治療憂鬱症的效果不錯,然而,因為肥胖及昏睡等2項主要的副作用,精神科醫生都不太願意使用,而腫瘤科醫生超級喜愛使用米氮平,這也算是一個意外的發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