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人們就已經知道,當動物遇到危難的時候,身體會產生一些化學物質幫助身體產生變化,以進行防禦性的動作,這就是我們常說的“緊張”。在生理學上被稱為“3F”:害怕(Fear)、逃跑(Flight)或戰鬥(Fight)。
緊張及害怕的源頭是誰?便是我們今天的主角:腎上腺素。
1894年,英國科學家喬治-奧利佛(George Oliver),從羊腎上腺髓質中,提煉出一種未曾見過的化學物質,此物質具有促進血管收縮及增加心跳的作用。
5年後的1899年,美國科學家約翰-雅各布-阿貝爾(John Jacob Abel) 及美國日裔科學家高峰-讓吉(Jokichi Takamine)分別將這個化學物質純化成功。有趣旳是,這兩位科學家分屬於兩個不同的研究機構,彼此並不知道對方都在進行著這個研究。但是,相同之處在於,他們都接受了美國帕克-戴維斯藥廠(Parke-Davis)的資助,而進行這項研究。帕克-戴維斯藥廠成立於1866年,於2000年被美國輝瑞藥廠(Pfizer)併購。
約翰-雅各布-阿貝爾將此物質命名為”epinephrine”,而高峰-讓吉將其命名為”adrenalin”。由於高峰-讓吉與帕克-戴維斯藥廠共同擁有”adrenalin”的專利權,因此,英國學者們,為了避免名稱使用權的糾紛,就將”adrenalin”的字尾,加個 ”e” ,而變為 ”adrenaline”。所以,以上三個英文單詞對應的中文名稱都被翻譯成“腎上腺素”。
後來的研究發現,這兩位學者所發現的腎上腺素中,其實還含有去甲腎上腺素 (Norepinephrine),因此他們當時發現的結果並不準確。直到1901年,美國科學家湯瑪斯-貝利-阿爾德里奇(Thomas Bailey Aldrich)確認了腎上腺素正確的化學結構式,腎上腺素的故事才就此塵埃落定。
關於腎上腺素,有一個奇特的現象,那就是:
腎上腺素在藥物學上是如此之重要,但是綜觀這個領域,卻從來沒有一個研究結果獲得諾貝爾醫學奬的青睞。
唯一與諾貝爾醫學奬有點關聯的,是1970年,瑞典科學家烏爾夫-馮-奧伊勒(Ulf Svante von Euler)因為間接研究去甲腎上腺素而獲奬。追根究底的原因在於:當時的科學界,並不完全認可這些化學物質的研究結果!
當時反對的聲浪之強大,用一個例子就能說明。著名的美國藥理學家雷蒙-佩芮-阿奎斯特(Raymond Perry Ahlquist),首先發現了腎上腺素的受體,並將其分成α及ß兩類。他將此發現投稿於美國藥理學會旗下的《藥理學與實驗療法雜誌(The Journal of Pharmacology and Experimental Therapeutics)》,卻遭到了連續退稿。最終,在他努力不懈多次溝通下,才被勉強刊登。
然而,正是這項研究結果,成為後來研究者的奠基石。美國學者詹姆士-懷特-布拉克(Sir James Whyte Black)基於阿奎斯特的研究結果,在1965年開發出 ß受體阻斷劑普萘洛爾(Propranolol),成功的治療高血壓,及組織胺第2型受體阻斷劑西咪替丁(Cimetidine),成功的治療胃潰瘍等兩項藥物,並因此獲得了1988年的諾貝爾醫學奬,而正式的完成了腎上腺素的故事。
在阿奎斯特提出腎上腺素受體應該可以分成α及ß兩大類後,直到今日,腎上腺素受體可以分成2大類,9種亞型,分別為α1A, α1B, α1D, α2A, α2B, α2C, ß1, ß2和 ß3。
腎上腺素與焦慮及緊張的情緒有著密切的關連,同時也是交感神經中主要的神經化學傳導物質,因此在可以預見的未來,腎上腺素仍將會是研究”壓力醫學”領域中的“Big Gu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