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約有1/4的人,長期受到慢性疼痛的困擾。然而,處理疼痛只能吃止痛藥嗎?
1992年,美國學者米切爾-麥克斯(Mitchell Max)在著名的”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發表了一項重要的研究,結果顯示:傳統的三環抗憂鬱劑(Tricyclic Antidepressant, TCA)可以明顯的改善慢性疼痛,這是第一個臨床試驗證實抗憂鬱劑具有止痛的效果。而新一代抗憂鬱劑,選擇性血清素回收抑制劑(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 SSRI)則沒有明顯止痛的效果。此結果排除了抗憂鬱劑止痛效果是因為改善情緒所達成。作者們推論,TCA止痛的效果,應該另有原因。
1993美國惠氏(Wyeth)藥品公司(此公司已於2009年被美國輝瑞藥品公司所併購)研發出新一代的抗憂鬱劑–文拉法辛(Venlafaxine),商品名稱為速悅(Efexor)。文拉法辛是第一個同時具有抑制血清素與去甲腎上腺素回收(Serotonin and Norepinephrine Reuptake Inhibitor, SNRI)作用的抗憂鬱劑。這個新一代的抗憂鬱劑的出現,終止了SSRI主導憂鬱症藥物治療市場20年的時光。
1996年第一個比較文拉法辛與安慰劑,對於疼痛療效的臨床試驗,證實了文拉法辛具有明顯的止痛效果。文拉法辛為什麼能有明顯止痛的效果呢?根據過去人體及動物研究結果的推論:疼痛的感覺是經由皮節神經傳入脊髓,在這個路徑中,血清素及去甲腎上腺素的交互作用,是調節疼痛感覺重要的物質。因此認為文拉法辛的藥理特性,正好就是其止痛作用的機制。值得一提的是文拉法辛臨床上的副作用明顯,例如,口乾及便秘。2008年惠氏公司進一步的將文拉法辛去甲基的活性代謝物–去甲文拉法辛(Desvenlafaxine)上市,商品名稱為倍思樂(Pristiq)。雖然其副作用較文拉法辛小,但臨床療效似乎也較差。
1996年法國著名的藥品公司,皮埃爾-法布雷實驗室(Laboratories Pierre Fabre)所研發的米那普侖(Milnacipran)上市,商品名稱為鬱思樂(Ixel),是第二個成功上市的SNRI。雖然米那普侖很早就被法國核可治療憂鬱症的適應症,然而米那普侖從未在美國被核可治療憂鬱症的適應症。直到2009年,美國才核可米那普侖治療肌纖維痛(Fibromyalgia)的適應症。
2004年美國禮來藥品公司研發度洛西汀(Duloxetine),商品名稱為千憂解或欣百達(Cymbalta)上市,成為第三個成功上市的SNRI。此藥本應於2003上市,但由於肝臟毒性的問題,而被延後上市。值得一提的是,上市之初,因為精神科已有2個SNRIs,且度洛西汀正在進行治療糖尿病神經病變所引起疼痛之臨床試驗,禮來公司的銷售策略,是藉由教育神經內科的醫生開始,而非精神科醫師。現今,病患在醫院取得的度洛西汀,大多是由神經內科的醫師所開立。
臨床上,疼痛的管理常由麻醉科、復健科、神經內科、精神科等4個科所負責。不同科醫師對於疼痛的看法不一樣,處理疼痛的方式也就不同。目前精神科醫師太執著於心理治療,或專注於重症精神疾病的治療,參與疼痛處理的經驗較少。未來,精神科醫師應該積極投入疼痛的診斷與治療,才可嘉惠病患,改善醫療品質及擴大自己的醫療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