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過恐慌症(Panic Disorder)吧?
作為一種不預期、突然發生的極度焦慮,恐慌的發作時間約為數分鐘且常合併明顯身體不適之症狀(例如心跳加速,胸悶,喘不過氣來,頭暈等)——情緒不穩和身處空曠的地方是兩個特別容易誘發恐慌發作的因素。
那你可知道,今年是恐慌症正式列入精神科診斷的40週年?古希臘時代,人們認為瘋狂(Madness)往往是天神下凡所造成的社會不安,恐慌症就是其中一個最具代表性的疾病。
在希臘傳說中,眾神裡有一位天神叫做”潘神(The god Pan)”,他主要的工作是管理羊群及牧羊人。這位天神的外觀很嚇人——相信很多人在神話書中都看過——上半身是人身,下半身是羊的腳,頭上還有兩個羊角,長得面目猙獰。這位天神不但脾氣暴躁而且喜歡到處亂跑,尤其喜歡在山間及叢林中到處亂竄,因此每當這位天神出現或預期他的出現,大家都會非常的害怕、緊張及焦慮,甚至於出現心跳加速及胸悶等症狀。更有趣旳是,由於這位天神常出現在森林及空曠處,因此人們在身處空曠處時,因為害怕他的出現,也容易誘發恐慌。
因為這位天神出現所造成的混亂,就用他的名字命名,這就是恐慌症的英文叫做”Panic”的原因!
早在中世紀,抑鬱障礙的概念就已經得到發展;只不過直到19世紀,醫學界才開始區分抑鬱與焦慮。1879 年,英國著名的精神科醫師亨利-莫斯利(Henry Maudsley)在他的著作《心靈病理(The Pathology of Mind)》中第一次使用了”內在抑鬱恐慌(Melancholic Panic)”而成為第一位使用恐慌一詞的精神科醫師。
雖然抑鬱與焦慮症逐漸被區分,然而人們仍然認為恐慌症只是一種極度焦慮的發作,應該是屬於焦慮症的一部分。1959年,美國著名的精神科醫師唐納德-克萊因(Donald Klein)在進行三環抗抑鬱劑伊米帕明(Imipramine)治療抑鬱與焦慮的臨床研究中證實了伊米帕明對於恐慌發作的良好療效而確立了恐慌症的獨立地位。值得一提的是,克萊因初期的研究認為伊米帕明的療效不佳而準備終止研究,然而護理人員告訴他“參與研究的病患來到護理站抱怨焦慮的次數明顯的減少了,嚴重度也減輕了”,因而使得他們了解到伊米帕明具有治療恐慌發作的作用。精神科強調各專業領域的合作治療,這是一個最成功的案例,也反應出護理人員在照顧精神病患中的重要性。
恐慌發作(Panic Attack)與恐慌症(Panic Disorder)稍有不同。恐慌發作指的是症狀的發作;恐慌症則指的是因為恐慌發作後影響到社會功能。
1980年,由美國精神醫學學會所出版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3版(DSM-III)中第一次將恐慌症列為獨立正式診斷並與焦慮症分開。自此,焦慮症的診斷分為恐慌症及廣泛性焦慮症(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兩項;而廣場恐懼症(Agoraphobia)則為恐怖症(Photic Disorder)中的一項。
1987年,手冊第3版修正版(DSM-III-R)中,廣場恐懼症診斷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恐慌症是否合併廣場恐懼症。 1994年,手冊第4版(DSM-IV)中,恐慌症的診斷變化不大但是強調區分自發性或情境性的恐慌發作。
2000年,手冊第4版文字修訂版(DSM-IV-TR)中,維持了原恐慌症的診斷概念。
2013年,手冊第5版(DSM-5)中,恐慌症與廣場恐懼症正式被分為兩個獨立診斷。
雖然有一個古老的名字,但是恐慌症卻是一個相當年輕的精神疾病。不但診斷仍然在變化中,而且病因的機轉目前也不明確,因此值得精神科的同好繼續研究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