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覺對於大多數人而言,是一件再簡單不過的事了。
夜深了,上了床,眼睛一閉便睡著了。
然而,對於另一些人,睡覺卻是一件困難又痛苦的事情:可能躺在床上,卻翻來覆去像煎魚似的睡不著,腦中反覆重播白天發生的事情;
或是一整夜都在作夢,早上起來時覺得腰酸背痛累得要死;也有可能半夜常常驚醒,然後就很難睡著,直到迷迷糊糊睡著了,天也就亮了。
這些,都是那些”好睡覺”的人沒辦法理解的。
睡覺對人類是一件既重要又複雜的事。
上帝造人的時候,將人類生命的1/3時間都拿來睡覺,由此可知睡覺的重要性了。
所以,睡不好覺,身體許多功能都會受到影響,特別是敏感的自律神經容易失調以致於造成全身不適。
自律神經包括了交感及副交感兩大系統,我們全身上下都有分佈。因此一旦自律神經失調,那麼出現的症狀也是全身性的。例如:肩頸酸痛、胸悶、心跳過快、便秘、瀉肚子、盜汗、頭暈或是莫名其妙的疼痛等症狀。嚴重時,可能會出現焦慮,憂鬱,容易發脾氣的情緒障礙。而以上這些症狀都一定會影響到個人的生活品質,甚至於影響整個家庭的和諧氣氛。
那麼,什麼叫做”睡好覺”?有什麼標準嗎?
一般而言,“好覺”必須符合下面5點:
1. 入眠速度快:躺上床不超過30分鐘即可入睡。
2. 半夜醒來少:半夜醒來不超過2次,而且每次可以很容易的再繼續睡著。
3. 總睡眠時數適當:大約7小時。
4. 深層睡眠時間有保證:至少4小時。
5. 起床感覺輕鬆:並沒有覺得做夢,或是雖然有做夢,但是不會全身疲勞。
在我們睡眠的約7個小時中,前4個小時包含了深睡期,是真正的休息。這意味著如果此段睡眠不好,容易出現注意力不集中,主觀上會覺得記憶力變差,身體也會感覺疲勞。後3個小時與做夢有關,而做夢是一種記憶力強化的過程——因此,很多人睡眠不好後常常以為自己得了失智症——其實這些現象只是因為”睡不好覺”所造成的附帶症狀。
此外,”睡不好覺”的確會加重許多已經存在的身體疾病,並使得這些疾病變的不好控制。例如,高血壓或糖尿病患者常會因為”睡不好覺”而影響血壓或血糖的控制。又比如很多胃酸逆流的患者,吃藥後胃酸逆流也未見改善,這些都可能是”睡不好覺”所造成的。
如果有這些症狀而又找不出原因,那麼需要評估一下睡眠了。
“睡不好覺”該怎麼辦呢?
有些人採用增加白天運動量的方法,有些人睡前讀書或者聽音樂,有些人吃健康食品,還有人做禪修放鬆。
沒錯,這些方式可能都有效,不過,這些方式也有一些缺點,主要在於:
1. 這些方式並不是對每個人都有效,但是可以試試。
2. 這些方式的效果通常比服用安眠藥的效果慢。
3. 這些方式缺乏科學的驗證。
這裡就要談到安眠藥了。服用安眠藥是眾多改善”睡不好覺”的方式之一,其優點是比較快速、安全且效率較高。然而,很多人都反映說吃藥的效果也不好,還會造成頭暈的副作用。
之所以會這樣,主要的原因是大家都太過於輕忽安眠藥的正確使用。
每個安眠藥的成分與效果都有所差別,所以吃藥:首先,要吃對藥,吃了不適合自己的藥,效果自然不會好。其次,不要認為吃安眠藥是很簡單的事,吃了就會睡著——這是一種錯誤的想法
還有,不要把自己的安眠藥分給朋友吃,或是隨意吃朋友推薦的安眠藥,因為每個人的失眠症狀和對於藥物的反應都不一樣。最後,藥物的使用還是需要經由專科醫師的專業判斷。雖然都是醫師,但是不同領域學科的差異也非常之大,絕大部分的醫師也並不了解安眠藥。
如果有“睡不好覺”的情況,千萬要重視!建議你找一位精神科醫師認真評估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