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問:現代人最怕得的是什麼病?答案中絕對有阿茲海默症!因為阿兹海默症(俗稱失智症或老年痴呆)會將人們的記憶抹去,給家人帶來極大的負擔及痛苦。
如今在醫學界,神經内科和精神科都在治療這個疾病,不過當我們把時光的長河倒流,可以發現:阿茲海默症是一個完全由精神科醫師所發現且命名的疾病。
1901年,一位德國法蘭克福的年輕精神科醫師愛羅斯-阿茲海默 (Alois Alzheimer) 在病房中照顧一位名為奧古斯特-迪特 (Auguste Deter) 的患者。阿兹海默發現這個病患除了有她先生所描述記憶力退化的問題之外,也出現容易發脾氣、多疑及攻擊行為。不久以後,阿兹海默就轉往慕尼黑投靠現代精神醫學之父埃米爾-克雷佩林 (Emil Kraepelin) 門下進行學習和研究,他當時研究的課題就是探討腦部病理學與精神疾病的關係。
1906年迪特過世,阿茲海默在法蘭克福的老同事將迪特的腦組織送给阿茲海默研究。阿茲海默利用最新的染色技術及電子顯微鏡發現:迪特的腦組織中有兩個變化,即現在所谓的老年斑 (Senile Plaques) 及神經原纖維纏結 (Neurofibrillary Tangle)。接下來的幾年中,阿茲海默又陸續發現了幾個病患具有這些病理組織特徵而將這些案例發表。由於這些案例在臨床上有一個共同的特徵:都是記憶力明顯的下降,甚至於沒有辦法自我獨立生活。克雷佩林就用阿茲海默命名這個疾病,因而有了阿茲海默症。
鑒於迪特死亡時只有56歲,因此阿茲海默所描述的病理特徵應該是屬於失智前期的現象。現今的研究中失智症已經被分成好幾種臨床亞型,而阿茲海默這一型則是臨床上最常見的一型。
造成阿茲海默症的病因目前仍不清楚,不過有三個主要的病理理論已經被發展出來且也有很多藥物都在研發及測試中。
1. 乙醯膽鹼 (Acetylcholine) 化學傳導物質異常:乙醯膽鹼的減少會造成認知功能的障礙。乙醯膽鹼在代謝的過程當中有一個水解酶可以將其分解為乙醯及膽鹼而活性消失。藥物抑制此水解酶則可以間接的提高乙醯膽鹼的濃度。這也是目前市面上主要用來治療阿茲海默症的藥物機轉。
2. 類澱粉蛋白 (Amyloid Protein) 沉積:阿茲海默症病理特徵的老年斑中含有類澱粉蛋白,而在唐氏症 (Down’s Syndrome) 的研究中發現這個蛋白來自於染色體第21對,因此許多藥物都開始測試減少這個類澱粉蛋白的產生。
3. 濤蛋白 (Tau Protein) 異常:濤蛋白主要是構成細胞架構中一些小的管路,這些管路可以支撐細胞的結構,養分也可以藉由這些管路輸送到細胞內,而這些管路出了問題,細胞沒有營養,也就提早老化並且死亡凋零。
目前大部分關於阿茲海默症的研究,已經不單純的局限於藥物,而是希望在臨床上能找到更早期及更可靠的生物指標。及早用藥,提早預防,可能會比以往我們發展藥物讓這個疾病恢復本來的功能來得容易以及有效。
今天,全世界的人談到阿茲海默症都可以朗朗上口,我想阿茲海默當初也萬萬想不到他的名字會流傳千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