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奇心”引導了人類的進步,然而,也為人類帶來了困境。
1992年,第一個智慧型手機(Smartphone)由美國國際商業機器公司(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IBM)生產問世,被稱為西蒙個人通訊(The Simon Personal Communicator,SPC)。從此人類的生活產生了重大的變化。1995年,” 智慧型手機”這個名詞正式誕生。2007年,史蒂芬-賈伯斯(Steve Jobs)帶領的”愛瘋(iPhone)”進入市場,並使得智慧型手機的普及與使用達到高潮。如今,人手一個智慧型手機,只要動動手指就可以掌握整個世界。於是,一個新的名詞出現了——”手機成癮(Smartphone Addiction)”。
根據德國數據統計互聯網公司在2017年的調查顯示,亞洲人每天花在手機上的平均時間超過3個小時。可以相信,在2020年的今天,我們花在手機上的時間只會更長!
我們生命的1/8都伴隨著手機渡過,很難相信吧?!所以,很多人,尤其是年輕人和孩子,一旦離開了手機,就仿佛失去了靈魂。比如下列幾種情形:
1. 不停的重複檢查手機裡的訊息,以至於影響了學校課業或工作。
2. 花費太多時間在手機上,與家人及朋友的實質交流幾乎消失。
3. 當手機沒電或沒有網路信號時,出現害怕、焦慮甚至恐慌情緒。
4. 總是聽到手機的震動聲,然而查看時並沒有收到任何新訊息。
5. 開始出現莫名其妙的擔心手機會遺失。
如果你或者你的孩子出現至少一項上述的情形,那麼我們必須修正對手機的使用方式了,因為手機不但沒有增進我們的生活品質,反而開始產生害處。
事實上,手機也是會帶來許多危害的:
1. 身體的傷害:長期固定姿勢使用手機,可能引發手、背部及頸部的疼痛與發炎,也會引起視力以及聽力的損傷。
2. 生活的壓力:長時間使用手機佔據了我們生活中大部分的時間,而在時間不夠用的情況下,就更容易產生壓力,接著出現疲勞,生產力就下降了。
3. 睡眠時間被剝奪:很多孩子因爲晚上使用手機而不睡覺,而孩子此時是最需要睡眠的,睡眠不足一定會影響到白天的學習。
4. 意外事件的發生:邊用手機邊做其他事,很容易造成意外。有研究顯示,開車時使用手機是目前造成車禍最重要的因素。
5. 焦慮和不安:打字與口語傳遞訊息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形式,用文字的方式與人溝通,容易出現誤解,增加焦慮度。
6. 癌症風險:研究顯示手機電磁波的輻射可能會造成腦癌,雖然這些研究尚未有定論,然而長時間的用手機,仍然有潛在的風險。
7. 網路霸凌:研究揭示青少年很容易透過網路被霸淩,約有一半的受害者並不清楚對方的身份與角色。
想要減少手機成癮及其所造成的傷害?我們可以這樣做:
1. 用手機App監測每天使用手機的方式及時間。利用這些監測的訊息,為自己訂制一個每天使用手機的方案並嚴格執行。
2. 把手機放在遠離自己的地方或轉成“靜音”(而不是震動)。讓自己減少接觸手機的機會,可以減輕訊息的干擾。
3. 手機假期。心理學上有個理論叫做“自我中心理論”,意思是”手機”並沒有我們自己以爲的那麽重要,所以適時的”手機休假”,不失爲一個選擇。
照著我建議的方式試試看,改變一下使用手機的方式,好處將遠多於壞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