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6. 心身醫學的萌芽與茁壯

閱讀人數
66

在中國,精神醫學一直以來被大眾所誤解和標籤化,使得很多綜合型醫院都採用“心身醫學科”來代替“精神醫學科”,以免讓病患產生“不好”的聯想。事實上,嚴格來說,“心身醫學”和“精神醫學”是不完全相同的。

心身醫學是一門很獨特的學問,也是一個概念比較模糊的學問。

長久以來,人們知道身體不舒服會影響心理,情緒不好也會影響身體——這就是最基礎的心身醫學概念。

如果追溯心身醫學的初始概念,最早是起源於中古時代:
1. 波斯人艾哈邁德-伊本-沙爾-巴勒希 (Ahmed ibn Sahl al-Balkhi)是第一個提出心理及身體(Mind and Body)有互相影響的醫師;他也在大約今天阿富汗的地區,開設了人類史上有據可查的第一家心身診所。
2. 1788年,英國醫師威廉-法爾科納(William Falconer)對心身醫學這個概念做了一些加強及闡述:他提出心身疾病主要是藉由情緒表達來傳遞身體的不舒服。
3. 1818年,約翰-克里斯蒂安-奧古斯特-海因洛特(Johann Christian August Heinroth)第一個創造了“心身醫學(Psychosomatic Medicine)”這個名詞,並一直沿用至今。
4. 直到100多年後的1959年,法國科學家亨利-拉柏利(Henri Laborit)在研究中發現“當大白鼠的行為被限制後會變得焦躁不安”,從而發表了一篇非常著名的科研論文《壓力與細胞功能(Stress and Cellular Function)》,奠定了今天心身醫學與壓力的關係——正因為如此,有些學者也將這門學科稱為”壓力醫學”。

簡單的說,心身醫學就是心理與身體狀況互相的影響,在壓力的催化下而藉由情緒表達的方式釋放。

值得一提的是,正是亨利-拉柏利最早發現了“氯丙嗪具有良好的鎮定效果”且建議他的精神科朋友吉恩-德雷德(Jean Delay)進行這個藥物的臨床試驗,從而確立了氯丙嗪對於精神分裂症的療效,最終開啟了近代精神藥物學的歷程。

那麼,“心”與“身”是何時分開的呢?

這就要回朔到1616年了,英國醫師威廉-哈維(William Harvey),透過解剖學的方式,首次發現,人體中具有心臟及血管等器官,且用來維持血流,以保持正常的人體功能。

1628年,他發表了著名的《心臟與血管的運動解剖研究(An Anatomical Study of the Motion of the Heart and of the Blood in Animal)》,從此以後,在現代的醫學研究中開始有了具體的“身”存在。源於哈維本身是英國皇室的御醫,因此他的研究獲得了兩任英國國王的全力支持,得以留存並有了今天的成就!

要知道,哈維不但首先發現了人體心臟及血管而將人體的“心”與“身”分開,他還是提出人類的繁殖是由精子跟卵子共同產生的第一人——儘管他的這項學說在兩百年後才被證實,但卻影響後世深遠。

至於“心”與“身”是怎麼互動的?

近年來,基於炎症因子的理論,許多研究做了更深入旳闡述:當人們處在壓力的環境下,體內的氧化及炎症因子會發生變化,從而影響腦部功能,使得情緒變化。甚至於,這些炎症因子也會影響到身體其他器官的正常功能,或是干涉疾病的進程和發展。

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心”與“身”的互動將有更多堅固的理論基礎,使得我們對於疾病的認識和治療出現革命性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