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 “調和陰陽”的阿立哌唑(Aripiprazole)

閱讀人數
125

自1952年發現氯丙嗪,具有抗精神病作用以來,已經有數十種抗精神病藥物問世。這些藥物共有的一個特點,是都具有“阻斷(Antagonism)”多巴胺2型受體的作用。唯有2002年上市的阿立哌唑,是在眾多抗精神病藥物中,最與眾不同的一個。因為阿立哌唑具有多巴胺2型受體“部份激動(Partial Agonism)”的作用。

什麼是”部分激動”?藥物與受體結合時,有兩個重要的參數;
1. 親和力(Affinity):藥物與受體間結合的強度。
2. 內在活性(Intrinsic Activity):藥物與受體結合後,神經元細胞所產生的生理反應,“部分激動”指的就是這一特性。

舉個例子:當多巴胺與受體結合後,因為激活受體而會誘發神經元細胞反應。這個神經元細胞反應的強度,如果訂為100%。阿立哌唑與受體結合後,所誘發的神經元細胞反應,大約只有多巴胺所產生神經元細胞反應強度的50%。所以,多巴胺被稱為“全激動”劑,阿立哌唑則被稱為“部分激動”劑。

為什麼說阿立哌唑是“調和陰陽”呢?

隨著精神分裂症多巴胺假說的演進,學者們發現,精神分裂症的病因,可能同時是多巴胺釋放過多或過少。因此,多巴胺釋放過多的時候,阿立哌唑可以透過作用於“自動受體”或與多巴胺競爭的方式,減少了多巴胺的作用。而當多巴胺釋放減少的時候,阿立哌唑又可以扮演“部分激動”激活多巴胺受體的角色。陰陽調和的神效就是由此而來的。

阿立哌唑上市之初,曾經面對找不到適當臨床劑量的巨大挑戰。根據影像學的研究顯示,一般抗精神病藥物,對於多巴胺2型受體之佔有率(Occupancy),必須介於60-80%之間。而阿立哌唑每日2-10毫克的劑量,即可達此目標。因此,阿立哌唑上市之初,將每日10毫克訂為標準使用劑量。雖然,這個劑量確實很少出現錐體外運動障礙副作用。但是,這個劑量對於精神分裂症的療效也比較差。隨著使用阿立哌唑經驗的累積,及更多的臨床研究問世,阿立哌唑實際的有效臨床劑量,最後被調整為每日20-30毫克。

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差異呢?

最可能的原因,就是源於阿立哌唑是多巴胺2型受體的“部分激動”劑,如果要發揮此藥理特性,產生良好的療效,阿立哌唑對於多巴胺2型受體的佔有率應該要比80%更高,才會產生與其它抗精神病藥物相當的效果。在進一步的臨床使用發現,每日20-30毫克的劑量下,阿立哌唑除了可改善精神分裂症的正性症狀外,對於負性症狀亦有良好的療效。現今許多國家,阿立哌唑甚至也獲得了治療雙相障礙躁狂發作(Manic Episode),及加強單相憂鬱障礙(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治療的許可。

阿立哌唑在藥物副作用方面,也很與眾不同。除了較少肥胖及錐體外運動障礙的副作用,阿立哌唑可以減少因抗精神病藥物誘發泌乳素上升之副作用。不過,靜坐不能的副作用倒是滿常見的。

阿立哌唑的出現,在精神分裂症的治療领域上,僅僅是往前走了一小步。但是,對於我們了解精神分裂症病因的知識,卻是往前跨進了一大步!